亳州会馆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风貌,传递着古城发展过程历史信息。反映出古城的特色风貌,亳州会馆作为亳州古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,自地级亳州市设立以来十多年的保护更新,已逐渐成为亳州文化的展示窗口,是古城亳州城市发展的独特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的特色名片。
亳州北关老街区有许多会馆,建筑风格古色古香,会馆是旧社会的官僚、政客、资本家、大商人为了同乡的活动方便,集资修建的公共场所。有的会馆门前还挂着××同乡会牌子,是商人在亳州聚会议事、举办团拜会、敬神、祭祖做寿、结婚场所。
亳州会馆规模大小不一,但都是砖瓦结构,大的会馆有三进四进院落,也有一些会馆买下原有的房屋院落,加以整修,扩建而成。院落中有纪念祖先的乡贤祠,有迎宴宾的思敬堂,有文人吟诗作赋作文聚堂。徽州会馆坐落大花子街,规模很大,内有花园竹木,花草繁茂。当时徽州人士常定期在会馆聚会,解放后为一所农村中学,亳州出现大批会馆是明清两朝事,那些资本雄厚,家财万贯,阔商富豪,为了争夺占领、巩固自己的商业市场,与同一行业的伙伴结成乡土性联盟,筹建了会馆,例如,巴蜀会馆,齐鲁会馆,两广会馆等。明末清初,有个山西来的富商王壁,此人乖巧,一入亳州就看中了关帝庙。在他的倡议、推动和策划之下,山西、陕西两省商家子弟慷慨解囊,大兴土木,重修了大关帝庙,同时营造戏楼和供演员化装的后台,两边看戏人可达千人,大关帝庙产属山陕会馆,当作山陕会馆会址。后来,又对大关帝庙进行过多次修缮翻新,如今完整地保留了某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,近期正殿的正中新塑为长髯红脸、绿袍的关羽坐像,右侧是周仓塑像和青龙偃月刀,左侧为关平塑像等。
粮坊会馆原在炭场街,在保护老宅中是整体移建,原汁原味,它遵循古法,不用一根铁钉,移建时,细节非常重要,原先能用的材料一点点不抛弃。现在粮坊会馆有着独特风貌,淳朴的民风民俗,吸引越来越多旅游者。
近期我走过咸宁街,迎面一中雅静气息扑面而来,这座建筑原是糖业会馆又称金陵会所。以前被当作家属院,经过大量工作进行了搬迁,现一期工程正在进行,糖业会馆是一座鲜明的清代早期建筑,风格令人回味,石构件,如石大门、台阶条石、磉石柱础,这些老石件,纹丝不动,沧桑看云。
亳州最早古老建筑,江宁会馆原名叫“圆觉寺”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,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几个朝代,共计一千四百多年,原为庙宇,自清代南京商家继为会馆,称“江宁会馆”。解放以后作为粮食仓库,后收回,经过修缮,对外开放。“江宁会馆”保护较为完好,古建筑群,现有山门、大殿、戏楼、看楼、钟楼、鼓楼等五十多间,是人们游览好去处。
过去会馆做勤杂、治安、传达等事务由班长负责,实际上就是会馆雇佣的仆役,分别负责看门,护院,打扫卫生,打更值班,修缮房屋。他们工资收入菲薄,全仗着赏钱小费补贴生活。他们自己不用的时候,也对外出租,供有钱人家办喜事使用。
后来由于战乱,人世变化很大。原来出资修建会馆官僚、政客调离了亳州,有的商人经济破产,渐渐没人出资修理,因此有的会馆逐渐倒塌,有的出租成了大杂院,特别是过去军阀横行的年代,会馆更是他们军队临时驻扎的好地方,他们任意糟蹋,加速了会馆的衰败,亳州解放以后,政府对一些会馆做了修缮并加以合理使用,大部分用于生产,办学,办起小型工厂和作粮食仓库。
此外,亳州还有所谓“阴会所”,是专门停放死人灵柩的地方。那时候可能为了留待将来运回原籍安葬,可是后来家境衰落,无力运走;或后人死亡,无人负责,结果有的成了无人过问或无主的灵柩,亳州只有地藏庵一处,也叫山西会馆,坐落在和平西路桑园路庙口处,现在全废。
岁月悠悠,往事如烟,随着时间的流逝,过去会馆发生的一切似早都过去了。